网络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及民主党派的应对策略

 

此研究成果获得统战理论调研宣传“四新工程” 山东省优秀奖、潍坊市二等奖。

 

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兴起及民主党派的应对策略

潍坊学院  王滨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兴的现象正逐步改变着中国民主政治的面貌,给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不同的景观和发展动向。

一、网络民主的定义及特点

网络民主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于1995年提出的,它是伴随网络概念而生的,可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即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而实现的“电子民主”、 “数字民主”,是“电子人”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形成“网络社区”,并依托“网络社区”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兴民主形式。

网络民主由于网络信息的虚拟性、自由性、全球性而突破了传统民主的诸多局限,如时空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的局限、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参与内容的广泛性、参与途径的直接性、参与方式的交互性、参与渠道的便捷性和参与环境的开放性等特点。

1、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因为网络民主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的,参与者可以利用网络的匿名化而排除身份、地位、权势、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干扰,其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论是平民还是国家元首、 穷人还是富人,只要符合法律,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对政府的政策品头论足,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政见却不用担心会被打击报复。参与主体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每一个接通互联网的人既可以将信息传输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也可以从网站上接收其他信息发布者传输的信息,网络民主消解了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使参与主体扩大化。这种平等性和扩大化冲破了现实中的社会秩序结构,解构了传统民主中组织结构上的权威性因素。

2、参与内容的广泛性

网络民主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公众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民主参与的范围。参与主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在网络上真实地发表自己政见,就可以参与各种热点问题的讨论,从而表现出探讨主题的随机性、多样性和广泛性。随着参与主体人数的增加进而产生乘数扩散效应,造成有一定影响的社会舆论。

3、参与途径的直接性

传统的民主形式在实现民意上达或上情下达时需要通过中间代表进行沟通, 在这期间,由于代表自身的原因容易导致民意上达的过程中出现曲解或删除,上情下达的过程中被变通被忽略,以致产生误解,导致社会不稳定。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越过很多行政层级, 直接参政议政,发表政见,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也可以越过行政层级,直接与网民对话,直接从网上听取来自普通公民和基层的声音,从而使民意上达或上情下达更直接,更容易被接受。

4、参与方式的交互性

由于网络集文字、 图片、 声音、 视频和动画于一身,是多向度的,因此,网络民主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借助网络平台,参与主体可以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多对多的实时同步和异步交流沟通。每一位网民都既可以接受信息 又可以发布信息,依靠这种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模式使得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这种交互性使得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悉民众所需,在互动中把握民意,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管理社会事务,同时也使民从获取了大量的公共信息,增强了民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影响了国家机关的决策。

5、参与渠道的便捷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参与主体无论是坐在家中,还是在旅途中,只需利用具有识别选民身份功能的、联通信息高速公路的掌上电脑,就能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 ,向政府提出要求和建议,或参与政府的某项民意调查和决策讨论。

6、参与环境的开放性

互联网最基本的信息传入控制协议 TCP / IP具有开放性 ,它独立于特定计算机、 硬件和操作软件系统而存在,可以免费使用,互联网上每一个网页内容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浏览 ,是非专有的公共领域。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强迫也不限制参与主体进入和连接到某一个系统和空间里,参与主体可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任意发表自己的政见,表达自己的意愿。

二、网络民主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在中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 (截到 2010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突破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1.8 %),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公共话语和民意表达的新空间,互联网在参政议政和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新气象, “网络民主” 在中国得到初步发展。

1、网络民主兴起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民谈论最多的不再是吃饭问题,而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特征的公民民主权利诉求问题,屡见不鲜的“民告官”案件,表明中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但我国传统的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突出问题就是民主参与渠道不畅通,相关制度不健全,民众表达意愿和政治见解的渠道十分有限。纸报纸书刊和电视台等更多地传递和表达的是国家和党的意志 ,属于民众的独立表达空间有限。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媒介, 重塑了媒介与民主的关系,拓展了民主的内涵,其互动性、平等性、自由性和便捷性,让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网民大军中来,各种网络应用工具的不断开发也激发了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各类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以及政治领袖们,也越来越重视网络的优势,开始实施网络议政网络执政等。公民在网络上实施政治沟通和诉求的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效果微弱、无足轻重、 以官定调的尴尬局面, 网络民主给他们找回了作为公民的政治尊严,满足了他们的政治需求,个体的政治价值得到了提高,自身的政治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捍卫。

2、网络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有利于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确保民众行使民主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公民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参与权利往往很难落实。而网络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使之成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最有效的通道。公民借助网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公共话语权,任何人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修改, 不需要由别人来代替自己,可以在网上直接发表政见。一些新闻媒体或政府的网站论坛,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进行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话语平台和条件支持。网络民主的兴起和发展也为各级领导干部打开了一条新的倾听通道,这些在网上传达的民情民意,没有装饰,没有掩蔽,其可信度是任何汇报都难以比拟的。由此可见,网络民主在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确保民众行使民主权利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利于民众参政议政,改善公共事务管理

网络作为一个崭新的自由对话、公共交往和表达意见的领域,提供了公众参政议政的平台。互联网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最便利的途径与手段,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把需要公开的事项传递到任何一个城市与村庄,公民可以更加迅速、快捷地了解到最新的时政信息,并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对相关政策畅所欲言,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真正直接地参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网络民主实现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意愿,促进了直接民主的实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3)有利于民众进行民主监督,加强民主监督力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需要公众有充分的监督权作保障。网络民主的出现,拓展了民主监督的形态和层次。它丰富了监督的主体,即任何在线网民都可以突破传统媒介的障碍,跨越监督对象的层级范围,对政府以及社会进行全面监督。其次,它扩展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参与主体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将监督视野延伸至各类监督对象,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再次,它提高了监督的时效。借助互联网,参与主体可以跨越中间环节,直接与被监督对象接触,避免了各类因素的干扰,使监督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网路民主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仍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在网络社会中,信息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权力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的能力不同。人们担心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平等会导致像现实社会中的贫富不均而导致政治不平等一样,在网络社会中出现因信息占有不均而导致社会分层,“信息贵族”可以有效的参与和影响政治,而“信息穷人”则因不能有效利用和掌握信息而被边缘化。这种信息鸿沟的存在,是虚拟空间的民主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全民平等的民主。

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给网络民主的参与者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网络空间已经变成了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入畅通的“数字王国”,参与主体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表达出来。法律对虚拟空间规范的困难化,也造成了网络民主发展的失范和无序。由于参与者的职业、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都难以准确掌握,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无法得到有效的确认,一些个人和机构为了提高点击率,刻意抛出吸引大众眼球的轰动新闻,甚至编造假新闻,使网络有时甚至成为小道消息的主要发源地和主要传播途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而失真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造成公众政治判断和评价的偏差,由此煽动起来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严重的可能带来政治不稳定甚至动乱。

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参与主体在传播信息时无需顾及事后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导致非理性言论的盛行,使网络成为剥夺侵犯他人隐私权利、损害他人利益的工具,甚至出现“网络暴政”。由于密码术的发展,网络民主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恐怖组织甚至叛国集团在网络上大摆讲坛。通过互联网 , 策划、组织和实施以破坏国家为目的的罪恶计划。

三、民主党派对网络民主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网络民主,提高自身素质。

尽管网络民主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的出现确实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对民主党派如何更好的参政议政,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民主的出现要求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理念更加现代化、运作模式更加现代化、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方式更加现代化。各民主党派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网络的社会调节功能,要融入网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民主,欢迎网络民主的发展,把它作为各民主党派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改进自身参政议政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契机。各民主党派要跟随时代变迁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技能,争取成为网络好手、高手,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同社会群众加强对话与交流,让广大群众在网络中感受到民主党派的能力、水平和魅力, 努力提高民主党派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2、理顺沟通渠道,搜集民意,反映民情,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各民主党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提高自身的网络敏感性,理顺与网民的沟通渠道。民主党派在网络民主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主体优势。由于各民主党派吸收的都是在一定领域有所建树的优秀人才,其主体大多知识层次高、现代意识强,具有较强的网络表达能力,容易与网民形成互信、互动、互补的沟通形态。为了更好的了解社情民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各民主党派要积极提高网络敏感性,拓宽网络民意的收集渠道。各民主党派要以网络为媒问计于民,通过开设博客、设置论坛议题动员和吸引网民参与,组织网民开展评论等形式,拓宽问政渠道,延长参政议政手臂,在信息交汇中寻找亮点。还可以通过关注人气最旺的网络论坛,或当地有影响力的民间论坛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分析。或者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舆情收集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各民主党派成员还可以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网民提出论据充分、科学合理、令网民信服的看法和建议。各民主党派要做好网络民意的收集、转办、答复、审核和监督工作,建立网络议政的回复制度,积极回应网民的问题,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提高网民参政的积极性。要把了解网络民意和调研、视察、专题研讨等工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检验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客观性,确立其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提交提案、调研报告等形式反映社情民意,将原生态的网络民意纳入政协表达渠道,以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从而提高自身的参政议政水平。

3、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积极维护国家稳定。

与报刊、 广播等传播方式相比,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教育具有信息容量大、 传播范围广、 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利用网络及时进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各民主党派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公开网或在网上开辟专栏等形式, 用接近群众的网络语言,准确、 详细、 及时地向社会和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 以确保公众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最大限度地获得客观、真实的信息,以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各民主党派还要积极查明一些民众和机构故意散播的谣言,反映事实真相,抑制虚假信息的影响和泛滥,对恶毒攻击党和政府以及守法公民的网络暴行,坚决予以打击,维护必要的社会稳定。

公众在占有大量的真实信息后,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中国有4亿多网民,网民参与的普遍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无处不在,这些特点和优势极大地弥补了党内监督的体制性弱点。各民主党派必须慎重和正确对待网络民主监督, 对网络所暴露的问题要核查, 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要引导正确的舆情导向,想方设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稳定。